来源:今日头条 2018-9-23 9:54:30 编辑:小强 浏览次数:0次
根据一个有待考证的传说,西汉晚期一个丞相为躲避王莽之乱(公元8年-公元23年)躲到了这里,并在这里开设了南陵关,当时的南陵关是江浙、安徽一带的重要关口。 漆桥古村落展示给游人的是一条近2000年历史的老街,现存长度大约为500米。走进老街,可看到两侧的房子都为古旧的砖木式店房,因为风雨侵蚀,木门上木料的纹路清晰可见。 家家屋檐外挑,门楣雕有精美的纹饰,或牡丹,或如意,或凤凰,极具韵味。 这里又是孔子家族聚集和繁衍的古镇。史料记载,自宋时起,孔氏的第五十四世孙来这里繁衍生息,一度时期,整个高淳地区有72个孔姓村庄,恰与孔子的72弟子相吻合。走到老街尽头,可以看到三孔石桥的南面有一个亭子,亭里有一口古井,称“保平井”,井是当年孔子后人迁徙到这里后挖掘的,上面还依稀可见“大宋南迁阙里孔氏广源”的字样。此处的“阙里”就是曲阜城内的阙里街,阙里孔氏则指孔氏家族。 老街的巷道并不宽,青石板路斑斑驳驳,如果你有心细看,会发现路的中央有两道浅浅的车辙印向前延伸,是的,这里曾经是金陵古驿道的必经之处。老街迎面的房子大多开了店,也有还作为普通住宅,里面住着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。 小店主人倒是热情介绍他的糯米蒸糕。吃到嘴里时,才觉得确实是糯,粘,有咬劲。 这样的老古董,偌大的南京城已经早无踪影。古稀老人留守古稀老店,成为漆桥老街上的一道风景线。
年逾古稀老人还在延续传统作坊,实为令其感动。 叮叮当当的铿锵声吸引了许多人的好奇心。 一群当家人对夹毛钳饶有兴趣,用四枚硬币买下了这小小的纪念品。 隔着几家铺子,见得一家竹编门店,挂着少有见到的竹编用具,更加令人亲切起来。 这些都是城里人曾经居家过日子的日用品,现如今已放置在老街老巷中,成为了“陈列品”。买回到家里,陈设挂在茶几上方,从艺术欣赏的角度,无碍可撩开历史想象的那一瞬空间。 何况作品还出自这旧杂的工匠间。 漆桥村是南迁孔氏五十四代子孙文昱公的落脚地,是全国除山东曲阜以外“世界第二大孔子后裔聚集地”。 宋代,已在山东被御封“衍圣公”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孙孔瑞友及部分族人随驾南迁,在浙江衢州落脚扎根。元朝时,朝廷想让南宗回归山东,而南宗五十三代孙孔洙再次减持圣人之后“宁违荣不违亲”的原则,将孔家世袭的“衍圣公”封号让于北宗孔氏族弟孔治,而自返衢州,奉养老母。 南宗就此被免去爵位和“衍圣公”称号,之后社会地位日衰,后一度沦为庶民。但是他们在南方,一代又一代地把儒家思想奋力传播,生生不息,传递着“正能量”。 衍圣公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,始封于1055年(宋至和二年),历经宋,金,元,明,清,民国,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。
现在漆桥村90%以上的居民都是孔子的直系后裔,到今天已经传到第81代。据孔氏族人介绍,从前村里孩童上学就在孔家祠堂,祠堂在20世纪40年代的战火中被毁,现在,家庙虽然不存在了,但精神上的寄托还在,孔氏足训仍牢记在每个族人的心中,漆桥人都没忘记自己是孔子的后代。 孔氏宗祠不久之后也将动工恢复,将按照原旧图纸上的样子进行复原。既可成为全国第二大孔庙。
本站部分转载文章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;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|
Copyright @ 2010-2018 南京良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| 高淳热线 版权所有
高淳热线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5-57333835 举报邮箱:[email protected]
网站备案:苏ICP备05017988号